来源: 作者: 2024年04月03日
家里的“火药桶”一点就炸是个什么体验?
可能很多家长都经历过,宝宝因为一些小事就发脾气,上一刻开开心心,下一秒哭闹打滚。
道理讲不通,就会哭、大叫、吵闹。
这个时候家长也很无奈,只能对着小小的他们叹气,难以处理的情绪问题让家长身心俱疲。
(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)
四川泰康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郑斓表示,在看诊过程中发现不少家长会因为小朋友的情绪问题前来看病,小至五、六岁,大到十五、六岁,面对孩子“无理取闹”的情绪,家长感觉教育起来很棘手,一是想了很多办法仍然无法管教,二是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其他的发育或者情绪问题。
孩子是看着父母背影长大的
发脾气其实是一个情绪管理问题,成年人也会发脾气,比如开车看见不遵守规则的,会在车上抱怨或者骂上一两句,这是社会规则允许下的正常的情绪宣泄。那如果你就因此产生愤怒,在街上开车和对方追逐甚至撞车,这就是不合理的发脾气,情绪管理失控了。
教育未成年人管理情绪,首先成年人自己的情绪要管理好,成年人的教育又和他的上一代有关,成就一个人需要三代人,而毁掉一个人一代人就够了,上一代怎么做比怎么教更重要,父母是什么人比怎么做更重要,成长是一直在路上的。
把握好孩子成长教育
一、人要成长为独立的人,要经历一下几个阶段:
1、出生与母体的物理分离,形成依恋关系
2、幼年、童年自恋的形成
3、青春期自我中心的形成
4、成年期自我中心消除,完全的独立自我融入社会,完成与母体的心理分离
(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)
第一个阶段,依恋关系形成。
首先出生后,与抚养者,主要是母亲,形成依恋关系,而健康的依恋关系指的是安全型依恋;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包括:回避型依恋,常常由养育者的忽视和冷漠造成;
焦虑型依恋,由养育者的自以为是,不一致的养育方式导致;
紊乱型依恋,不负责任的养育。
这个阶段要注意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,给孩子充分的不含附加条件的关注。
第二个阶段,自恋形成。
自恋的三层含义:
1、欣赏自己的身体;
2、欣赏自我的才能;
3、希望体现自我的价值。
自恋无法形成的情况有很多,如不去上幼儿园,没有小孩子的社会,没有的到欣赏;如老师只让答得好的同学回答问题,对答得不好的孩子忽视,也会影响孩子自恋的形成。如果忽略的孩子这一部分自恋的需求,他会以其他手段来获得关注,调皮捣蛋,甚至破坏规则,摔东西等,更严重会伤害自己。
第三个阶段,形成自我中心。
有两层含义:
1、希望成为群体的中心;
2、成为群体关注的中心。
成年人总有这种想法是不良的,但未成年需要经历这个阶段。自我中心没有形成,导致孩子依赖家庭,家人过度操心,不给孩子话语权,导致他没有独立意识,以后就是妈宝男妈宝女。很多孩子实际年龄高于心理年龄,成年后仍是未成年心理。甚至家庭当中父母也只是生理上的成年人,心理上也是未成年。可以想象一个成年人的身体用小孩子的方式表达情绪会是什么后果。
第四个阶段,自我中心的消除。
接受初中高中学校的教育,团队意识教育,就是自我中心的消退。各种兴趣爱好平台让孩子融入群体,实现了与母体(家庭)的心理分离,成长为有独立意识的个体。给孩子挫折教育,就是让他的自我中心消退,不是主动制造挫折,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身就有挫折,给他展示真实环境,让他知道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。
二、人性教育
人性包含兽性和神性,兽性指的是原始本能,出生就有,神性是教育修饰后的结果。
人的情绪要稳定,两种属性要平衡,首先兽性要得到张扬,神性才能得到张扬,野性得不到发挥,神性也会受抑制,便会在以后以其他的形式表现,青春期压抑不住了,就会攻击自己如划手,攻击别人如打家长,甚至在外攻击别人。野性得到适当的表达机会,神性才能得到发展,野性是在神性的条件下形成竞争力。
神性最重要的是底线教育,也就是行为的基本界限,知道哪些能做,哪些不能做。底线包含两个层次,一个是自然法则,教育孩子尊重生命;一个是社会法则,人际交往的相互尊重,如正式谈话过程不能插话、不能玩手机等等。
底线教育怎么做:
1、理解万岁。教育是让个体理解群体,而不是让群体来理解你个体;
2、接纳。不论成年人或者未成年人,都要学会让自己如何被接纳,总是想让别人接纳自己,是自我中心没有消退,会造成冲突;
3、快乐教育。快乐教育有两种:一种是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上一代要以身作则传递给下一代;另一种是改变认知,把不愉快变成愉快。明确学习目标,承受痛苦,但不是刻意施加的痛苦,让孩子知道人总有不愿意干又必须去干的事。
第三、信仰教育
这里的信仰谈的是做人的准则,”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,人没有信仰,没有做人的信条,容易陷入迷茫,不知道往哪里走,成绩好工作好也感觉生活没有意思,家长需要言传身教,家长有目标,孩子才能有目标。
每个人赋予人生的意义是不一样的,需要自己去寻找、成长,上一代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代。
(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)
第四、文化教育
文化是指植根于内心的修养,无需提醒的自觉,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,为别人考虑的善良。中国文化常讲仁义礼智信。文化的寻根,要学校的教育、家长的言传身教来共同完成,有文化熏陶的人,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做出恰当的判断,没有的话就没有文化归属感,总是做错事。
第五、情绪管理的动与静
运动是人的情绪调节有关系的,包含体动和心动。
原则:
1、感兴趣,不能把运动当任务,运动是生活的一部分,要长期坚持的;
2、最好是团体活动;
3、体力运动,心率要达到150次/分。举例:一个青春期男孩不定期打父亲,每月两次,他自己控制不了,事后又感到后悔,面对这个情况,医生建议他每次有打人的念头出来就跑5000米,3月后复诊,行为明显改善,没有再打父亲,而且收获了健康的体魄,拿到了马拉松比赛的名次。
静比动还要难,现代人诱惑多,杂念多,人人都感到很疲惫。
面对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如何做?
1)、冥想 正念、打坐,有难度,需要反复练习,因人而异,完成后情绪会很平静,人会很舒服。
2)、安静活动 比如钓鱼,但钓的是意境,不是尾数。
(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)
第六、自我评价和定位
包含孩子的自我评价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,现在有的攀比教育,家长常对孩子说“别人做得到,你怎么就做不到”,就是没有对自己的孩子做出恰当的评价,制定恰当的目标。
要确定恰当的目标,有两个原则:一个是你能不能买单;另一个是你愿不愿意买单。做到这两个原则就没有杂念,内心没有冲突。
对于不同年龄阶段,心理发展的不同时期,我们对待孩子发脾气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。在某个年龄段可以迁就,也就是靠“哄”,在有底线的情况下迁就是必要的,年龄越大,规则意识越重要。如果做到以上这些原则,孩子仍过度发脾气,就需要带孩子来就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