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不舒服到医院看病,经过了预约挂号,到了人山人海的医院,再经历过取号,登记,等待叫号。轮到你了,你走向诊室,脑中重复着要向医生咨询的问题,心中可能还有几分忐忑。进门、坐下,医生问:“怎么不好了?”你回答:“好像有点感冒……”
你努力地回忆、思考,而医生已经开好化验单,一手递给你,另一只手伸向鼠标,点击了下一名患者。
是不是感觉自己还没说清楚?这种看病时“话没说完”之痛如何解?
什么是叙事式问诊
英国叙事医学实践者、全科医生约翰·劳纳说:医患之间的交流好像是两种对话方式的斗争,他把这种斗争称之为“叙事式和规范式之争”。
医学生学习的是以医生为中心的“规范式”问诊,要从患者的讲述中筛选自己的认知框架认为“有用”的信息,即症状,过滤掉其他“不相关”的信息,如情绪、家庭关系等;一旦患者讲述的不是医生想要得到的信息,医生会立即把对话拉回到自己的问诊模式中,这也解释了大家熟知的为什么医生平均会在患者开始讲话的18秒打断他们。医生很快识别了要寻找的模式,能很快做出诊断或预测性诊断,但患者觉得自己的前因后果还没有讲完,因为患者要讲述的是事件,是叙事式的陈述。
(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)
如何让患者自由讲述,充分告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,这就需要以患者为中心展开医患对话,也就是“叙事式”问诊。以患者为中心的“叙事式”问诊,其实很简单,就是中国科协名誉主席、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院士所倡导的“给患者自由讲述60秒的时间”。在问诊一开始,以这个请求开场:“这次来看病,您觉得我应该知道的信息请都告诉我。”允许患者自由讲述的前提是医生要会专业地倾听,患者给出的信息可能比以医生为中心的问诊方式获得的更多,同时患者的讲述会给出丰富的、与疾病相关的情绪、生活、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信息;如果60秒的讲述还没获得所需信息,医生重新用“以医生为中心的问诊方式”提问,对不确定的信息进行确认,这其实也是一种“再现”。
(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)
两种问诊方式的结合,既让患者感到被重视了,有参与感,又给医生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;这个过程中体现的就是“关注”,能够准确地听到患者疾病背后的故事,并以此为线索,发现更多具有医学意义的重要事件和线索。真正实践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倡导的全面健康、全人健康。
四川泰康医院秉承以患者为中心,全面推行“叙事问诊”与“规范问诊”相结合的新型问诊、沟通模式,以期实现更和谐的医患关系、更满意的就医体验、更理想的治疗结局,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健康服务。
参考文献:
郭莉萍. 以叙事医学实践促教学医院医学人文教育[J]. 医学与哲学,2022,43(6):36-39,51. DOI:10.12014/j.issn.1002-0772.2022.06.0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