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详情页
来源: 作者: 2025年09月26日
「你最喜欢的歌是什么?」
这是我们在音乐治疗团体中经常会问的问题。
乍一看,这像是一句随便找个话题聊聊的开场白。但在音乐心理治疗中这通常是评估中的一项重要信息。
当一位 13 岁的女孩回答“我最喜欢的歌是AI翻唱的《稳稳的幸福》”,并在分享中说:“一定要是AI演唱的,因为我觉得三次元的人都是坏人。”
我们常说语言无法到达的地方,就让音乐来表达。此刻无需语言,这首歌就是她情绪与经历的一个集中缩影。
一、音乐不仅是娱乐,更是身体与心灵的共振
音乐对人的影响,远不止“好听”那么简单。
越来越多的脑科学研究表明,音乐不仅激活大脑中负责听觉的区域,还能深度调动情绪与记忆系统,甚至影响我们的身体状态。

*配图1(图源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)
例如,Fasano等人(2022)在一项针对早期青春期大脑的功能磁共振研究中发现,青少年在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,大脑中与情感加工相关的回路(如奖赏系统、边缘系统)会被显著激活。这些区域的活跃状态,有助于理解音乐如何引发愉悦与共鸣。[1]
Li等人(2025)则利用脑电图(EEG)研究了人在不同压力状态下对音乐的反应,发现柔和或积极情绪导向的音乐可以使大脑活动从紧张焦虑的状态,逐渐恢复到情绪平稳的状态。这种神经活动的变化,也对应着我们主观上“放松下来”的感受。[2]
从生理层面来看,聆听音乐还会引起心率变异性(HRV)的波动——这是衡量人是否处于放松状态的一项指标。当我们听到熟悉或喜爱的旋律时,身体会自动进入更平静的节律。
在一项关于音乐与记忆的研究中(2025),研究者指出:在学习或经历事件之后播放音乐,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记住情绪细节。这种“情绪唤醒+音乐”的组合,有助于增强记忆的细腻度。[3]
音乐,是一种直接穿透意识、连结情绪、调节身心的媒介。
二、一个人的音乐喜好,往往是他个人历史的投影
人们总有那么几首歌,会反复听、舍不得删、不知不觉哼起。
你为什么会反复听它?也许它旋律动人,但更多时候,是因为它承载了某段记忆。音乐就是这样一种情绪的“存储器”。我们爱上一首歌,常常不是因为它旋律多好听,而是因为它曾陪伴过某个重要时刻。它像是一把钥匙,能瞬间打开某段封存的经历,甚至不需要言语。
在音乐治疗中,病人的歌曲喜好常被作为评估中的一项重要资料,一个人喜欢的音乐实际上是他的人生经历、此刻状态、教育、文化背景的集中缩影。

*配图2(图源:四川泰康医院心身医学中心)
【回得去的童年】
曾经有一位参加过音乐治疗团体的病人,她自7岁起开始持续经历非常严重的创伤性事件,这导致她多年来都处于一个情绪高压的状态中。多年后,已为人母的她来到我们的音乐治疗团体中。
当被问到:“你现在最喜欢的歌是什么?”
她笑着说:“《上学歌》就是那首太阳当空照,花儿对我笑,小鸟说早早早,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。”
她解释:“我觉得7岁前的时光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,但一切都在7岁后戛然而止了,请问医院有删除记忆的药吗?我多么想回到7岁,让一切重新开始。”
当一个30多岁的成年人用稚嫩的腔调唱起7岁的歌谣,那一刻,她的神态好像真的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。这首儿歌背后,藏着的是她对于纯真、爱、安全感的深深渴望。她的喜好,并非“喜欢某首歌”那么简单,而是一次情感的回望,一种自我保护,一个拥抱当初那个幼小自己的机会。
所以,当我们问“你今天想向我们分享什么歌”时,其实也在问:
你最快乐的时光是什么?
你最想回避的记忆是哪一段?
你今天的心情如何?

*配图3(图源四川泰康医院心身医学中心)
【二次元中的亲密关系】
一位13岁的女孩,她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校园霸凌、被迫辍学,在家中又常被父亲打骂,她开始用自残的方式去应对创伤与压力。后来,她开始接触乙女游戏,并把游戏中的人物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伙伴。
她说:“我要分享的歌曲是AI唱的《稳稳的幸福》,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,就好像躺在安全的怀抱中,我可以放心睡去。”
“一定要AI演唱的,因为我觉得三次元里有没有好人,二次元的世界是最安全的。我在现实世界中没有朋友,我最好的朋友是游戏里的人物,他在乎我的情绪,认真倾听我说的话,所以虚拟世界里的他所演唱的歌曲,就是真实世界里的我听过最美的声音”

*配图4(图源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)
三、当语言失效时,让音乐代替我们表达
在与青少年建立关系时,最难的往往不是技术手段,而是他们是否愿意信任你,聊聊“你的音乐”或许就是一种自然建立关系的方式。
尤其是在遭遇创伤、经历孤立或长期被误解之后,很多孩子会对外界筑起厚厚的墙。他们不愿表达、不敢袒露,甚至连一句“我过得不好”都很难说出口。
而音乐,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那么直接、却更温和、更安全的方式。“我正在为什么事情而痛苦”也许很难说出口,但聊聊最近一直在单曲循环的歌曲却比较容易。
音乐像一扇门,门后是他们复杂而敏感的内在世界。在泰康的音乐治疗团体中,我们正是以“倾听”和“共鸣”为起点。每一次音乐治疗团体,都是一次共情的练习:一起听歌、写歌、讲述歌背后的故事。有时是一首小时候听过的旋律,有时是游戏里的配乐,有时是自己哼出来的旋律片段被重新创作和表达。
喜欢的音乐被他人理解,就像自己被听见。我们不会逼问“你经历了什么”,而是顺着他们的歌单,轻声问一句:“你为什么喜欢这首歌?”“这段旋律让你想到了什么?”“有没有一句歌词特别打动你?”
从旋律出发,以歌词为起点,自然地开启问题。
而当他们终于说出:“我其实一直很怕被讨厌”、“我真的很孤单”、“我不相信现实中的人,但游戏角色会保护我”这些话时,我们知道,是音乐替我们敲开了心门。表达不再是单向的提问与回答,而是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彼此在旋律中共享的一种陪伴。
青少年阶段,就像一首未完成的乐章,很多时候大人觉得听不懂,却并不代表他无话可说,也许只是还没找到他愿意分享的那一章。
如果你愿意,不妨从一首歌开始,去靠近他的世界。
四、四川泰康医院音乐心理治疗现已开展

*配图5(图源四川泰康医院心身医学中心)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音乐治疗的内容,或希望为你关心的青少年提供一个表达与陪伴的空间,欢迎至四川泰康医院心身医学中心门诊咨询音乐治疗相关内容。
在音乐中,我们一起聆听,一起成长。
【参考文献】
[1]Fasano MC, Cabral J, Stevner A, Vuust P, Cantou P, Brattico E, Kringelbach ML. The early adolescent brain on music: Analysis of functional dynamics reveals engagement of orbitofrontal cortex reward system. Hum Brain Mapp. 2023 Feb 1;44(2):429-446. doi: 10.1002/hbm.26060. Epub 2022 Sep 7. PMID: 36069619; PMCID: PMC9842905.
[2]Li Y, Li Y, Tang B, Yue Q, Luo B, Zhu M. An EEG-bas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usic genres on driving stress. Front Hum Neurosci. 2025 Mar 19;19:1560920. doi: 10.3389/fnhum.2025.1560920. PMID: 40177163; PMCID: PMC11961950.
[3]Clark KR, Leal SL. Fine-Tuning the Details: Post-encoding Music Differentially Impacts General and Detailed Memory. J Neurosci. 2025 Jul 30;45(31):e0158252025. doi: 10.1523/JNEUROSCI.0158-25.2025. PMID: 40550693; PMCID: PMC12311753.
供稿:张培伊(音乐治疗师)、吴育霖(注册神经康复音乐治疗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