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 作者: 吴舒婷 2025年07月17日
当我们感到难以入睡时,有的人可能会选择使用睡眠药物来缓解症状。
有些患者担心服睡眠药上瘾,因此服服停停,导致失眠长期不愈。
其实,在医生评估和指导下用药,发生药物依赖的可能性很小。
自己随意停药还可能出现“反跳症状”,随意停药后反复用药,反而可能引起药物依赖。
图源:泰康媒资库
一、为什么不能随便停药?
1. 药物需要时间起效
许多助眠药物并非吃一次就立竿见影,尤其是有些失眠问题需要使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物,这些药物在用于失眠时,通常需要2-4周才能稳定发挥作用(《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》,2023)。提前停药可能让患者误以为“药物无效”,错过最佳治疗期。
2. 突然停药易导致反跳性失眠
研究显示,突然停用助眠药物(如唑吡坦、右佐匹克隆)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失眠,甚至伴随焦虑、心悸等戒断反应(《睡眠医学临床实践指南》,2022)。例如,长期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后骤停,反跳性失眠发生率可达30%-50%(Neubauer, 2021)。
3. 睡眠调节需要生理适应
睡眠障碍往往与大脑神经递质(如GABA、褪黑素)失衡有关。药物帮助调节这些物质的同时,身体也需要时间重建自然睡眠节律。足疗程用药能减少复发风险,而随意停药可能让大脑再次陷入紊乱。
二、科学用药的3个关键
1. 严格遵循医嘱
- 剂量:不可自行增减,尤其是老年人对药物更敏感。
- 时间:某些抗抑郁药(如氟西汀、舍曲林)虽然能改善睡眠,但本身具有轻度兴奋作用,如果晚上服用,可能导致入睡困难(《中国失眠障碍防治指南》,2023)。医生通常会建议这类药物早晨或午后服用,避免干扰夜间睡眠;部分助眠药物(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、某些抗抑郁药)不会立刻起效,需要睡前2-3小时服用,让血药浓度在就寝时达到峰值。如果躺下才吃,可能等到半夜才生效,反而打乱睡眠节律(Schutte-Rodin et al., 2023)。
2. 逐步减停,避免“急刹车”
指南推荐:长期用药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每1-2周减少原剂量的25%,直至完全停药(《苯二氮䓬类药物临床使用专家共识》,2023)。对于使用超过4周的患者,减药周期应延长至4-8周,甚至更长(《美国睡眠医学会(AASM)临床实践指南》(2023))。
3. 联合非药物治疗
心理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个体的整体精神面貌,在睡眠问题的治疗中占据重要角色,例如,认知行为疗法(CBT-I)、睡眠限制法等非药物手段可减少对药物的依赖。研究证实,CBT-I联合药物治疗的长期效果优于单一用药(Qaseem et al., 2023)。
图源:泰康媒资库
三、小贴士:安全用药备忘录
✅ 该做
- 遵医嘱规律服药
- 服药期间避免饮酒
- 定期复诊评估疗效
❌ 不该做
- 自行购买“网红助眠药”(可能含未标明的镇静成分)
- 突然自行停药或加倍剂量
- 长期依赖药物忽视病因(如焦虑、睡眠呼吸暂停)
睡眠问题不是小事,科学用药才能治标又治本。记住:任何调整都请先咨询您的医生!
(注:以上内容均基于最新指南和权威研究,具体用药请遵个体化医嘱。)
如果您或家人正被失眠、早醒、睡眠质量差等问题困扰,我院睡眠门诊可为您提供专业、规范的诊疗服务。目前,我院睡眠门诊已有3位专科医生长期坐诊,她们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,并同属于孙学礼教授团队,在睡眠障碍的诊治上秉持统一、规范的治疗理念,确保患者获得科学、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。
门诊排班时间充裕,从周一至周六全天开放(含周末),方便您灵活安排就诊时间。无论是药物调整、睡眠行为指导,还是长期睡眠管理,我们的医生都会为您提供专业建议,帮助您恢复健康睡眠。
如有需要,欢迎至我院睡眠门诊挂号咨询! 好睡眠是健康的基础,让我们共同守护您的每一夜安眠。
就诊提示:
- 可通过医院官方公众号、人工窗口预约
- 初诊患者建议携带既往检查报告、用药记录等资料